top of page
水泥牆
作家相片rueyuntsai

012|「自傷行為」違背人性嗎?

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、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,或處於矛盾痛苦中,正在自傷的你。


「自傷行為」等於「自殺行為」嗎?

在學校演講、親職治療過程,時常被問到「現在孩子怎麼總說“活著真討厭、很想去死”?」、「怎麼孩子身上有越來越多不明原因的「傷痕」?」、「接近考試時,孩子怎麼一直「拔自己頭髮」?」、「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常自傷?該罵醒他嗎?」


以及...「自傷,會死嗎?」


依據現有的數據和臨床經驗顯示,青少年自殺、自傷的比例確實逐年增加;特別是「國中族群」在2020年大幅提升,相較於前五年的件數增加有8.13倍,首次超越「高中職」與「大專院校」。



「自傷行為」在第一時間思考,或許很多人認為這不是「好的面對問題」的方式。


很難想像自傷這麼痛,活得好好的,為什麼要傷害自己?或者在腦海裡聯想到「傷害自己等於不自愛」是錯誤的觀念,所以需要提醒他、矯正他?及不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人,特別是青少年「需要」自傷。


是的,我使用「需要」這個詞。


的確。


人類為求生存,「本能」將刻意避免疼痛與痛苦經驗的再次發生,我們天生具有防止潛在致命風險的驅力,且我們會積極採取行動,來制止這些苦痛的發生。


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即使被賦予了這樣天生求生的驅力,事實上,仍然經常做出阻礙求生的自傷行為。

無論在潛意識裡,不想讓自己好過、遇到壓力,想吃高熱量、可以咀嚼的食物、焦慮時,咬手指、撕手皮、拔頭髮、倚賴玩偶、捶打沙包、捏抒發物等等;往這裡想時,或許可以想到不少你我都可能發生的狀況。

(當然,在學術裡,自傷行為有更進一步的明確定義與程度差異,這我將會在後續的文章作說明)。



而在這一篇,我想與大家一起思考的是:

當遇到極為困難、不知道怎麼處理和面對的議題時,如果我們沒有思考能力、因應策略,上述的這些方法都無法安撫自己的時候...

會不會我們的確就需要更為劇烈的痛感?無論視覺、體感上,才能分散注意力、感覺到唯一可以控制的能力,進而轉化心裡面看不見的疼痛;或是「真正具體」懲罰、消滅、殺死心中那複雜糾結的仇恨、罪惡、羞愧、厭惡的感受?

再更激進,可能就是「了結生命,走向自殺」,切斷一切,好像也是無能為力下,看似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?



在現今的研究上共同認為,自傷行為與自殺行為雖然不同,但他們是高度相關,且自傷行為仍然有高死亡的風險,無疑是危急,需要共同重視的議題。

與此同時,更為重要的是,相較於因為得知“自傷可能死亡”,而感到過於恐懼、迴避、希望轉移話題。那我們只會離這內在的苦痛、這群受苦中的自傷行為者越來越遠,且沒有路徑靠近、認識、陪伴他/它們。



我想和你說...


「任何的行為,都是有意義的」。對於自傷行為的當事者,傷害自己可能是「為了生存下來,所能採取的“唯一自救方式”」。



💡如果你不是自傷行為者,

  • 即使你無法接受、對這自傷行為感到既生氣又擔憂,也請「不要」在不理解他們的內在痛苦下,直接禁止與責備他們。

  • 如果無法與他們交會,彼此走在不同路上,只會離彼此越來越遠、越困難理解彼此。並且,反而有更大的可能,你的行為將會促使他們繼續自傷,且傷害自己的手法變得越來越強烈。



💡如果你正處於自傷的痛苦矛盾中,

  • 這是一段非常真實痛苦的歷程,也是內在深層的傷想對你說的訊息;希望能有一個你願意信任的人,和你一起用不同角度來靠近傷、貼近你心裡的實際感受。

  • 我將在013篇寫「給需要傷害自己的你/談停不下來的自傷行為」,如果你願意,接下來我會持續與你聊聊、陪伴你在這段黑暗之中,成為你的微光。


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,能更多有溫度的接觸與傾聽✨祝 好



/A healing space💡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